欢迎光临消费电子实验室!  

登录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23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兑水的游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0 16:40:5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新的一年,股市会如何走,很多股友关心货币政策。国家会不会继续实行宽松的政策,继续扩大货币发行规模。
中国货币总量的增速,估计至少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里,是最迅猛的。我们的货币总量在两年前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币拥有国了。在没有新增的社会财富对应的情况下,增加了货币,就像往一锅粥里再掺一碗水。对于拥有获得一碗粥的权益的人来讲,同样是一碗,粥却变稀了。对于掺水的人来说,用一碗水换来多出来的一碗粥,太值了。而有新增的实物型财富做对应,就像在掺水的同时,也往锅里放了一把米。
应该说,这么多年来,中国的米确实也往锅里放了些,整个国家的物质财富在增加。但兑的水和米的比例是否相称,大家心里应该都有个评价。有时候,无米兑水,是为了救急。救急过后,发现这样做又省力又有实惠,拿着碗等着分粥的傻瓜们也没什么反应,好像完全不懂自己吃亏了,于是,逐渐将兑水变成了常态。如果某一天兑水的速度变慢了,都会拿出来作为功德来展示。前几年把救急措施演化成常态行为的事情也并不少,比如汽车家电下乡等原本是对08年的救市,结果一救就是好几年,变成了常态。这是一种执政文化,或是一种集体价值取向,也是底线的系统性降低。
货币放水的总量,也要有个底线。在这几年,我们的底线不是水和米的比例,而是等着喝粥的人的容忍态度和能力底线。翻译成经济学语言,就是标志着物价上涨速度的CPI,或叫通胀程度。它稀释的是社会最底层穷人的生存机会。看着CPI,决定是不是该继续放货币,从根子上,就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数着地里新长出来的庄稼,山里新探出来的煤矿,统计着新增的社会物质财富来印钱。
当然,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存在着别人帮忙往锅里注水的可能,就是外资流入,外汇占款。
到了社会容忍底线之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你猜对了,应该停止继续兑水。而事实上是怎样做的?不是停止印钱,而是设法降低CPI。这里,提准等临时性减货币的措施也有,但只是一部分,并且是临时的,过几天再放出来。更多的部分是:把老百姓手头的货币锁起来,让物价暂时稳定住。
锁住“流动性”的办法,还包括,让你拿钱买房子,买汽车,买股票。到你把现金换成实物或是股票之后,CPI暂时看起来好看了。下面要干的是什么?你可能又猜对了,继续兑水。
所以,货币政策取决于什么?取决于流动性回收手段的剩余空间。就是,还有多少房子可以卖出去,多少汽车可以卖出去,多少新的股票可以发行出去。
房子与汽车对流动性的锁定是暂时的,最终还会有相对一部分重新流回百姓手中。比如,房地产公司卖出一套房子,先收走了一大笔老百姓的钱,但之后,他要买地,买钢材水泥建材等,要雇用建筑工人,设计院••••••。这些钱分出去之后,大多会重新变成工资流回到百姓手中。只是需要时间而已。汽车也一样。股票,则取决于是否能把股民套住。
机构手里的钱应该不叫流动性,一般不会构成对基本生活物资的购买,不会引发大白菜猪肉涨价。所以,在股市里,机构赚走了散户的钱,对于等着CPI下来再继续兑水的管理者而言,是大大的好事。
基于这样的推理,2010年初,我判断没有牛市,2010年11月,在央视做《对手》节目时,站在了牛市讨论话题的反方。
眼下,行情能走多大,要看新的管理者的风格。不是看其对股市多感兴趣,而是观察其对继续兑水的游戏是持什么态度。因为他也需要多出来的那几碗粥,不仅需要,而且是太需要了。尽管需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有气节的,会先紧一紧自己的裤腰带,做个榜样,再号召大家一起共度难关,每人都少盛两勺粥。面皮坚韧心理素质高一些的,就不客气了,照着前边人的样子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会决定货币的投放情况,但不是股市最终的命运。
货币宽松了,股市就涨吗?那可不一定。2010年已经给出过案例了,钱可以绕开股市、楼市,直接去炒大蒜,绿豆等,见谁炒谁,甚至连美国加拿大的地产都能炒,但就是不炒中国股票。
货币发行,到底有没有底线的限制,我们至今没有看到。大家都希望基业长青,江山万年红,却又贪图眼前利益,把麻烦留给后人,没有监督制约机制,没有法律约束,结果就只能靠编造新的经济词汇字眼,组织经济学家论证宽松政策的无害甚至好处来临时过关了。到今天为止,关于货币政策,本人确实还不是很懂,但有一点是明白的,好像钱印出来了,就从来没收回去销毁过。
再往粥锅里掺水这件事,应该在今年两会立法。改革如何改,别的我们可能缺少发言权,但我建议,货币发行的约束机制,应该先建立起来。这是人民的福祉,关乎江山社稷的安危。
如果我是两会代表,我将提出这个提案。如果哪位代表将这个提案创意偷走,我谢谢他。
(老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网站介绍 广告业务 欢迎投稿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法律顾问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2消费电子实验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044号-4号

电话:13701384402 邮编:100040 邮箱:BICQ6688@QQ.COM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