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消费电子实验室!  

登录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2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市公司理财正名 银行对公理财增千亿“活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5 15:25: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原本“藏着掖着”的上市公司理财行为如今可以“名正言顺”了。证监会近日发布实施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以下称“指引”),其中一个重要变化体现在允许上市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投资产品。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称此举适当放宽资金用途,为上市公司留出空间,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
    分析人士称,新规的出台给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理财一个合法合规的“名分”,而不必像以前先要转作自有资金,进而再投资理财。受益于此的还不仅是手握重金的上市公司,每年上千亿的理财需求也刺激了银行的对公理财业务。相比于近期频频陷入风波中的对私理财产品,对公理财产品规模将迎来增长期。
    新规为上市公司理财“正名”
    范围限定保本类产品
    上市公司热衷理财一直饱受舆论指责,主要集中在主业荒废、实业空心化、投资风险不明等方面。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公众对上市公司理财的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一些上市公司账面资金充裕,同时市场上对资金的渴求也十分强烈。供求两端都为公司理财创造了条件,所以一味的禁止是行不通的。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指引》于近日发布实施。其中第七条明确规定了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可进行现金管理,其投资的产品须符合以下条件:(一)安全性高,满足保本要求,产品发行主体能够提供保本承诺;(二)流动性好,不得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正常进行。新规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通知》同时废止。此前证监会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和超募资金用途,曾规定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管理上必须和银行签订第三方存管协议,并且募集资金和超募资金只用于募投项目和主营业务,不得挪做他用。
    但这样的规定显然并没有堵住上市公司理财的需求。关于上市公司理财数据的最近的权威统计是今年8月份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所发布的《沪市上市公司2011年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情况分析》,报告中统计了2011年度委托理财的年初余额为239.04亿元,借方发生额为1180.60亿元,贷方发生额为1248.43亿元,年末余额为171.19亿元。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上资金成本高企,促使上市公司热衷于通过购买短期理财产品,以获取相比银行存款利率更高的收益率。
    上市公司闲置资金不仅投资理财产品,还有大量流向委托贷款。报告中统计了2011年委托贷款的年初余额为643.83亿元,借方发生额为860.14亿元,贷方发生额为416.43亿元,年末余额为1087.54亿元。
    上市公司公告中对于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的资金来源,均称是公司自有闲置资金。如此大量的闲置资金令人生疑,有知情人士就曾向记者透露,不排除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补充作用自有流动资金,从而用作投资理财。
    以新安股份为例,该公司今年中报显示共有9笔委托理财和6笔委托贷款,总计高达4.52亿元。一方面是大量对外借款,另一方面其流动资金似乎并不充足。新安股份“关于募集资金存放与实际使用情况专项报告”显示,一共三次变更募集资金用途,分别是:2009年9月的8278万元;2010年3月的10480万元;2011年12月的20063万元。三笔募集资金均转出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新规出台后上市公司不必再为理财而躲躲藏藏,但“保本”的要求使得募集资金仍然不可以用作购买高风险的银行和信托产品,若要获得更高的收益,“偷梁换柱”的行为或许仍会存在。
    今年发行7739款对公产品
    建行连续两年居首位
    在个人理财市场上,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近年来激增,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的风险。与对私理财一直都聚焦在镁光灯下不同,对公理财业务却在低调中成长。
    银行对公理财的增长来自于公司类客户尤其是上市公司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虽然并没有上市公司历年投资理财的详细数据,但从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中却可以窥见理财需求的暴涨。
    本报记者根据资讯统计,2010年以前,每年仅有数家公司发布公告进行委托理财,而到了2010年增加到了18家。2011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数量更是猛增,全年共有85家公司发布了一百多条有关委托理财的公告,其中除少量信托计划、基金外,绝大部分理财资金的投资标的为银行理财产品。而今年截至到12月24日,这一数量更是翻番,共有292条委托理财的事项公告,涉及一百多家公司。
    作为目前唯一可查的权威统计数据,《沪市上市公司2011年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情况分析》显示2011年委托理财的借方发生额为1180.60亿元,贷方发生额为1248.43亿。一年超千亿元的规模使得银行越来越重视对公理财业务。
    而《指引》的出台使得上市公司理财更加“师出有名”,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通气会上表示,上市公司可以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投资产品,比如固定收益类的国债、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其他投资产品等。
    银行理财产品成为了上市公司理财的最大标的。上交所报告中称,2011年上市公司发生的委托理财主要以超短期的、较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为投资标的,其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发生额和余额分别占发生总额和总余额的86.37%和62.88%。
    在强大的购买力推动下,近两年银行对公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也是相当可观。本报记者根据资讯统计,2011年国内各银行发行对公理财产品共计6876款,建设银行发行对公理财产品最多,1052款,占比15.3%;2012年截至12月24日,对公理财产品数量达到7739款,建行以1518款产品仍然居首位。
     一位国有大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和个人理财相比,对公理财对资金的安全性要求会更高。其次是对资金的流动性有很高的要求,以满足日常的对外支付。而目前现有发售的对公理财产品也很好的吻合了企业的此类需求。
     记者对今年发售的7739款对公产品粗略统计,共有3477款产品完全保本,占总数的近45%。此外,为满足企业对资金流动性的要求,产品的期限也较短,今年对公理财产品平均期限为94天,大多数产品都在3个月以内,仅有少数产品超过1年。更有甚者,如招商银行(600036)推出了点金公司理财7天系列,浦发银行面向公司客户的“现金管理1号”,这类对公产品均为7天短期滚存,形式上类似于开放式基金,满足了企业对超短期闲置资金的投资需求。
     一位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公理财考验了银行公司业务的综合协调能力,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还要依托强大的客户关系,同时带来的利润也是相当可观。而未来国内对公理财业务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注:以上摘录、分析不保证没有疏漏,并不代表转录者认同转载文章之观点,只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信息。见仁见智,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出处:证券日报  
       免责条款:★★以上分析、摘录不保证没有疏漏,不代表转录者同意其观点,见仁见智,仅供参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网站介绍 广告业务 欢迎投稿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法律顾问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2消费电子实验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044号-4号

电话:13701384402 邮编:100040 邮箱:BICQ6688@QQ.COM

回顶部